股票代码cccsss

导航

商超零售企业路在何方

来源:米乐游戏官网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2-04 12:08:08

分享本文 :

  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,有权获得公平交易条件,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。

  曾经的“商超王者”大卖场身上,令人唏嘘。曾经,超市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以菜市场、杂货铺为主导的渠道格局。在老百姓心中,一个“超”字代表的不仅是丰富的品类,还是优秀的品质。而作为“舶来品”的大卖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,一度开到哪里,火到哪里。

  但2021年后,67.1%的超市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,72.2%的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,68.39%的企业客流量同比下降。疫情成为压倒超市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  长期以来,传统大卖场和中小型超市还向供应商收取一系列费用,这是它们的又一盈利模式,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,这种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。

  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地位,沃尔玛和家乐福曾率先在中国市场向供应商收取入场费、上架费、陈列费、堆头费等,中国本土超市也基本沿用这种收费方式。各种费用使得经销商承担的成本增加近50%,线下商品的价值和线上比毫无优势,消费者自然会转到线上。

  来自综合电商、生鲜电商、社区团购的外部压力击溃了传统超市曾经的优势,这些线下业态内在盈利模式、选品管理的落后也逐一暴露。

  大卖场的衰落甚至改变了城市商业格局。在过去,一个家乐福、沃尔玛这样的大卖场往往能成为方圆几公里内的社区商业中心,以至通往各个小区的“免费班车”一度成为大卖场的标配。如今,各种占地面积较小的便利店、社区生鲜店瓜分了大卖场的客流,把“集中式”的商业布局改成了“分布式”。

  O2O模式(线上下单、线下履约)兴起,大卖场就开始遭受冲击。近几年综合电商纷纷推出生鲜百货的即时到家配送业务,叮咚买菜、每日优鲜等采用前置仓模式的生鲜电商也抢占了不少超市份额。2021年以来,因疫情而崛起的社区团购进一步加剧了竞争。除了上述原因,各类围绕社区需求出现的中小型超市,也分流了不少大卖场的客流。

  传统超市包括了俗称大卖场的大型综合超市,以及中型综合超市和小型综合超市。

  大卖场的面积普遍超过6000平方米,销售蔬果生鲜食品、包装餐饮、生活日用品、服装、家用电器等。中型综合超市指2000平方米-6000平方米的综合百货超市,小型综合超市则指2000平方米以下的综合百货超市。中型综合超市和小型综合超市销售的产品数量比大卖场少一些,但品类与大卖场差不多。

  在过去十年间,家乐福、沃尔玛、家家悦、人人乐、高鑫零售旗下大润发、天虹等大卖场业态受到的冲击最为猛烈,衰落明显。

  “不是说顾客丢掉了我们,而是我们没真正去经营顾客。”他认为,从商品结构来讲,传统超市卖场没有满足消费需求,超市需要走出去,做全球选品,从民生基础品、网红爆品、季节性商品等入手,而不是坐等供应商上门谈生意。

  要理解大卖场面临的困境,首先应该理解消费者的变化。曾经叱诧风云的大卖场之所以走到今天,很大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跟上消费者变化的脚步。因此,本文将从消费者入手,去解构“你我他”在新时代的特点和需求,发掘其日常采购中的“痛点”和“痒点”,从而为大卖场的转型之路指引方向。

  传统的零售逻辑“以货为场”,消费者只可以通过有限的渠道,在有限的商品中做出合理的选择。如今,随着渠道的增多和商品的丰富,“以人为场”的零售时代已经到来 —— 消费者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偏好,在多样的渠道中挑选丰富的商品。因此,对于大卖场而言,如何在瞬息万变的零售环境中吸引、留住消费者,并建立独特的品牌心智,慢慢的变成了新的策略核心。

  概括而言,中国的商超消费者可大致分为六大类型(图 ):精英中产家庭、小康务实家庭、已婚奋斗白领、都市悦己一族、小城享乐青年和闲适银发群体。

  结合中国人口结构和行为变迁趋势,预测在未来年(图 ):从规模来看,小康务实家庭仍会占据商超零售的半壁江山,而小城享乐青年、精英中产家庭则分列第二、第三位。从增长来看,闲适银发群体的消费需求滞涨,特别是在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方面;而精英中产家庭、都市悦己一族和已婚奋斗白领等人群的消费将继续领涨。站在未来看现在,为了把握未来的消费趋势,零售策略的制定者更要关注具有引领意义的花钱的那群人,即精英中产家庭、都市悦己一族和已婚奋斗白领。

  上述六类人群不仅在规模和增速上存在一定的差异,从消费行为的角度,也具备鲜明特点。精英中产家庭价格敏感度较低,并且为满足繁忙工作背景下的家庭需求,偏好定期囤货。小康务实家庭的价格敏感度较高,偏好在节假日等大促时段囤货,而非节假日则以日常补货为主。

  与小康家庭和银发群体的功能性囤货不同,未婚人士和精英中产家庭更加重视购物体验,这一情感类需求反映在新鲜探索和休闲逛购的“痒点”上。家庭规模更小的已婚奋斗白领和小城享乐青年,则更喜欢即买即用,囤货需求并不显著。此外,从渠道偏好的角度,年轻人群更青睐电子商务平台,在日常生活用品采购上对 平台有着特别的偏爱;而大卖场和大型超市等传统“一站式”大业态,则更受有孩家庭和银发群体的欢迎。此外,对于有强烈日常补货需求的小康务实家庭,社区中小型超市也是重要的采购渠道;而未婚奋斗白领和都市悦己人士则更喜欢便利店的快捷。

  通过消费者调研,科尔尼发现(图 ):商超零售的核心人群正在远离大卖场,来客数和客单价都出现了下滑,疫情期间更是如此。更可怕的是,这一“离场”趋势不仅包括新世代的年轻群体,还包括务实家庭等传统的大卖场主力客群。究其原因,大卖场与消费者“离心”的根本在于传统的卖场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日新月异的消费者需求(图 )。面对以新零售为代表的众多替代渠道,大卖场从选品、陈列、环境、服务等多个角度都相对缺乏新意,难以给消费的人提供充足的到店理由。

  科尔尼认为,在“以人为本”的零售时代,致胜重点是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心智,打造难以替代的特色护城河。为此,以大卖场为代表的零售业态,需要从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出发,以走心的选品、尖刀的价格、生动的陈列、舒适的环境和到位的服务,主动为广大购买的人塑造带有明确品牌心智的生活方式。针对不同的客群,大卖场及其背后零售商的打法思路,也会有所不同。

  首先,需要巩固大卖场的核心客群,避免流失,这也是大卖场得以立足的基本盘。对于小康务实家庭、闲适银发群体等传统核心人群,要在发扬大卖场实惠、便捷、齐全等传统价值的基础上,提高选品、陈列、环境和服务,以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在新奇、品质等方面的新兴需求。其次,要以大卖场的边缘客群为重要的增长抓手,吸引这些与大卖场价值定位有着天然重合点的客户群体。

  其中,精英中产家庭和小城享乐青年未来的消费增速较快,并且是重要的趋势引领者,值得重点关注。上述客群的采购行为正在从囤货向即时购买迁移,且存在新鲜探索、休闲逛购等情感类诉求。因此,大卖场也应顺应趋势,抓住这些原本被忽视的关键诉求,提升创新和运营水平。最后,以其他人群的场景化消费需求为突破口,进一步加大人群覆盖。对于已婚奋斗白领和都市悦己一族,传统的卖场模式对其的销售转化较为乏力。虽然此类消费者是未来重要的消费提速引擎,但其逛购、囤货场景相对有限,加速向即时购买迁移,且对新奇事物有强烈的偏好。因此,大卖场在满足其特殊的逛购、囤货场景的同时,可能需要突破业态掣肘,通过新业态拓展来加以覆盖。

  解析了消费者的变化趋势后,大卖场还是要通过门店、商品、促销和服务来推动转型,以建立清晰、独特的品牌心智。进一步从店组店型、商品规划、营销促销、服务配套四大方面展开。其中,商品规划及其背后商品力的打造是核心,满足的是消费者“采购”的根本性需求。在此基础上,通过营销促销和服务配套来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,助推销售达成。当然,消费者的多样性决定了单一的业态和门店模型是不够的,因此我们将首先在店组店型章节,探讨大卖场的业态转型方向。

  随着消费行为日趋多元,单一的卖场形态已经无法满足逐渐分化的消费需求。科尔尼以传统的卖场店型为起点,提出了大卖场店型的三大演化方向 —— 极致惠民、极致逛购、极致高效。

  店型一:极致惠民。传统卖场形态的核心价值在于惠民便民,为半径 公里内社区居民提供品类齐全、性价比高的商品。传统卖场“惠民便民”的价值内核,在中国广大的下沉市场,仍有极高的适用性和拓展空间。因此,“极致惠民”的传统型卖场仍有其存在意义,但是需要进行打法升级。其中,针对不同线级的城市,需要采用差异化的打法 —— 在高线、成熟市场,更优的选择是压缩面积,优选品类,以提高经营效率;而在低线、发展中市场,则更倾向于抢占优势选址,以获取增量的生意机会。

  店型二:极致逛购。除了传统卖场的形态,未来卖场可以衍生出两大店型变体。变体之一是“重店”升级,以一站式逛购玩乐为卖点,强化线下场所的功能综合性和逛购体验性,以尽可能黏住客户,提高其店内停留的时间。此类卖场以打造规模适中的综合型的社区生活中心为目标,尤其适用于有家庭休闲和亲子娱乐需求的成熟社区。和传统的购物中心相比,这类“极致逛购型”卖场更加强调邻里亲子属性和便利生活属性,因此类似服装鞋帽、美妆个护等品类的单体店占比会显著降低,而餐饮、亲子、日常补货等相关的功能模块占比则会提高。要成为上述逛购型的社区生活流量聚集地,不仅要把探索和体验做到极致,回归购物乐趣,还应传递独特的生活态度,用明确的品牌理念引领消费心智。比如:文和友倡导 年代市井生活,而 传递的是意大利慢食生活的价值观。盒马超市的新型业态“盒马里”以及上海集市转型标杆“真如高陵集市”等,都是“极致逛购”型卖场的代表。

  店型三:极致高效。传统门店的另一大变体,核心在于“重仓”而非“重店”的改造。这类门店中,前店、后仓均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升级,以赋能送货到家及 等业务,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多样的购物渠道同时,提升门店的销售水平。“极致高效”型门店更适合以单身青年、都市白领为主的社区,尤其是落位在逛购氛围较差的工业区和开发区周围。在这些区域,消费者进店购买的意愿较低,但对快速采购、送货上门,以及深加工等便利服务的要求较高,也愿意为额外的便利支付溢价。而数字化工具和系统的赋能,使得“极致高效型”门店成为可能(图 )。在门店端,数字化系统及工具主要覆盖商品引导、快捷支付、数字化营销等场景,以及高效的店内找货和分拣场景。

  在仓库端,将开辟额外的到家仓、 仓等功能分区,辅以数字化的订单系统、库存系统、集单系统和出货系统,从而实现 、线下 线上各类业务的最佳协同,提高仓储和人员利用率,并减少日配商品的损耗。目前,改造后的大润发、永辉、沃尔玛等,均实现了较高程度的“前店后仓”数字化升级,将部分落位适配的大卖场升级为“极致高效型”门店形态。

  以入口区域为例,传统卖场的入口一般是领取推车和购物篮的位置。但是,作为迎接所有消费者的第一触点,应该在符合品牌调性的基础上,做到色彩缤纷、高频换新,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欲望。比如,盒马就把入口做成了开放式档口,通过鲜花柜台提供赏心悦目的视觉刺激,通过烘焙工坊的香气提供诱发食欲的嗅觉刺激,再从通过当季新品和鲜切水果的堆头,提供当季尝鲜的心理刺激。此外,门口还可以分区结算,让哪怕路过的消费者都可以随买随走。再如,对于中腹部的宽阔空间,很多卖场堆放了米面粮油、干货调料等略显“无聊”的商品,容易让消费者陷入疲惫期。但是在大润发的改造店,这块区域被焕新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空间,增加了体验、培训、制作和观摩等功能的小柜台,让消费者愿意来回逛购和驻足。

  无论何种店型,消费者的感受终归要落到门店运营的细微之处,这也是本章我们想要探讨的最后一个问题。传统的大卖场门店以商品展示为核心,常常带给人“枯燥”的体验感和“冷淡”的距离感。目前,大卖场的店内管理已经进入 阶段(图 ) —— 以引领消费者生活方式、传达品质生活理念为核心,试图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。因此,无论是上述的哪种店型,都需要升级门店运营。为此,科尔尼针对大卖场的店内管理,提出了“三维体验魔方”模型,帮助大卖场从原来“用产品沟通”的模式,转变为“用生活方式沟通”的模式。

  在零售业,纵使业态千变万化,最根本的竞争力还是在于商品。纵观新兴而起的诸多业态,或是类似社区生鲜,通过品类聚焦提供极致新鲜和性价比的商品;或是类似仓储式会员店,通过独家选品提供符合家庭集采需求的优质商品 —— 无一不是围绕选品的“硬功夫”来打造特色。

  然而,看似简单的“选品”二字,却大有学问,不仅考验卖场对消费者洞察的深度,还考察其供应链的真本事,往往是导致很多卖场“泯然众人”的核心短板之一。当前,很多卖场仍在采用传统的“供采”视角,在选品时过多关注后台毛利等财务指标,靠供应商而非消费者盈利,导致被供应商掣肘,保留了大量鲜有问津的长尾商品。这一弊端,在使用区域采购模式的卖场尤为严重,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的到店理由。

  要转变这种“供销”模式,从消费者诉求和品牌心智出发,需要从品类划分、形象变革、店型匹配、品类深度四个层次,由浅到深地推动转型。前三者的核心在于卖场品牌形象的重塑,通过更加均衡的品类组合、更加潮流的商品选择、更加恰当的商品搭配,打造卖场的商品力。而品类深度的管理则侧重资源优化,将宝贵的资金和货架向更具潜力的商品倾斜,以求更高的投入产出比。

  首先,从品类划分上,要点在于从消费者视角,重新解构不同商品在消费者“购物篮”中扮演的角色。我们认为,考虑商品的消费频次、价格敏感度和竞争差异性三大要素,可以划分为五大类型。

  类型 :流量抓手。指价格敏感且采购高频的品类,典型的代表是蔬菜水果、肉蛋禽等生鲜。消费者对这些品类的期望不仅是“物美”,还有“价廉”,甚至追求当季产品的“第一口尝鲜”,因此对供应链在新鲜度、成本和效率上的要求都很高。不少大卖场已经通过三方合作(如:家乐福)或产地直采(如:永辉、沃尔玛),来提高生鲜品类的竞争力。虽然后一种模式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度显然更强,但是门槛也相应更高。

  类型 :特色钩子。指标准化程度较低,容易形成差异化的品类,比如即食餐饮和烘培。随着家庭小型化和生活节奏加快,越来越少的家庭选择“做一顿饭”,给卖场的生鲜业务带来客流挑战的同时,也提供了即食赛道的新机遇。不少人的记忆中,还留存着对传统卖场“一手抓”模式下大单品的印象,比如:物美价廉的烤鸭、热气腾腾的面包。现在,越来越多的卖场引入了第三方熟食档口、本地特色食品推车,以及富有格调的烘焙工坊等场景,以期抓住“懒人经济”的风口,打造新的商品力。

  类型 :格调精品。指低价格敏感度的消费升级商品,比如母婴宠物,以及部分精品的百货、家纺和小家电。对消费者而言,这些品类不是大卖场到店的第一理由,多是“随便逛逛”的周边品类。但是,部分卖场已从名创优品等模式中受到启发,开始借助代工打造自有品牌,提供小众格调的百货和家纺产品;另一部分卖场则通过与小熊电器等“网红”品牌合作,扭转大卖场 “过时、老气”的传统形象。此外,这些卖场还通过场景化陈列,以“精品店中店”的形式进一步营造购物氛围,以唤醒消费者的购买欲。

  类型 :速变尝鲜。指迭代迅速的网红商品,追求“新、奇、特”,以食品饮料和美妆个护为代表。这些品类的选品要求有强大的趋势洞察能力,通过“社交倾听”等方式,及时把握潮流。因此,部分卖场已经开始通过自建或合作形式,搭建趋势捕捉和数据分析体系,以期在网红商品“大红大紫”前,就能快人一步 —— 待线上东风刮起之时,线下陈列能够立马跟上。这要求卖场采购职能打破过去冗长的采购链条,将长达数月的采购流程精简到一个月内完成;还要求卖场的运营团队能够雷厉风行,在营促销和陈列等方面,同步做好配套。

  类型 :常备补货。指满足消费者偶发需求的其他品类,在卖场品牌特色的打造中扮演边缘角色,但是能够巩固卖场“一站式购齐”的便捷心智,以家庭清洁、文娱用品等为代表。这些品类运营的核心在于做好“宽度”和“深度”的平衡,即如何在满足消费者日常所需的基础上,削减冗余品项,将更多资金和货架让给关键品类。

  最后,让我们再来聊聊服务,这个在商品、陈列、环境之外,容易被忽视的“隐形的翅膀”。不同商品在消费者“购物篮”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,而不同类型的服务在消费者的“体验篮”中也发挥着不同的价值。科尔尼认为,打造适配大卖场品牌定位的服务组合,首先需根据服务自身的功能价值和成本投入,进行分类。我们根据各项服务的功能特性,将大卖场场内和场外发生的各项服务归为五大类型(图 ):基础保障型、促销辅助型、品质拉动型、人群引导型、生活体验型。其中,促销辅助型、品质拉动型和生活体验型近几年发展较快,已成为商超卖场打造差异的重要抓手。上述五大服务具有不同的价值点,而大卖场也需要根据自身品牌定位,着力挖掘服务细节中的特色,从而最大化凸显其功能价值,展示卖场“调性”。篇幅所限,以下仅摘选部分案例以供参考,还有更多创新的特色服务有待您来探寻。

  从消费者切入,围绕店组店型、商品规划、营销促销、服务配套四大方面,分享了业内实践和科尔尼的方法论。

  从消费者的角度,千千万万个“你我他”的快速变化,让零售行业风起云涌。数不尽的品牌,眼看他起朱楼,眼看他宴宾客,眼看他楼塌了。而大卖场,或者说中国商超零售行业的沉疴,恰恰在于远离消费者。这种“远离”不在于物理距离,而在于是否“走心”,是否从本质上理解中国复杂的消费群体,以及他们差异化的“痛点”和“痒点”。

  面对变幻的消费趋势,大卖场破局的根本还是在于转变思路 —— 将重心从上游供应商向下游消费者转移,转变“房东式”运营思维,化身消费者生活方式塑造和推广的“管家”及“专家”,并重视消费的人在整个 链路上的体验。篇幅所限,仍有很多未尽之言,很多问题业内也尚未形成确切答案。比如,会员店是否是下一代大卖场的转型出路?大卖场是否能够利用其“大”的优势打造出特色?种种问题,欢迎各位读者共同探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